欢迎访问东阳华山医院
咨询电话:

东阳华山医院

首页 >> 东阳华山医院 >>文章阅读

横店知名皮肤科医院

东阳知名皮肤科医院  甲癣,俗称“灰指甲”。一般以1-2个指(趾)甲开始发病,重者全部指(趾)甲均可罹患。患病甲板失去光泽,日久甲板增厚变形,呈灰白、污黄色。甲板变脆而破损脱落,有时甲板与甲床分离。
 
  健康的甲不易受感染。甲感染真菌的趋向可能与遗传、糖尿并局部动静脉循环和淋巴回流障碍、周围神经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在潮湿环境作业及经常受外伤的指趾甲容易被真菌感染。趾甲真菌病大多由足癣直接传播,指甲真菌病则可能从手癣传播或由经常抓足而感染,甲真菌病在足趾比手指更多见。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皮肤癣菌最常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同一甲可感染两种癣菌、两种皮肤癣菌加一种酵母菌(包括马拉色菌)或皮肤癣菌加酵母菌和霉菌等。
 
  特点
 
  1.甲癣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
 
  2.甲癣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白甲,常先从甲根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致甲板变软下陷。

  3.另一种损害先从甲游离缘和侧壁开始,使甲板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至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内褐色。甲下碎屑堆积常易使甲变空,翘起与甲床分离,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无光泽。
 
  4.甲真菌病的甲板常表现为不平,呈黑色,甲板常有轻度萎缩,而不增厚,常伴甲沟炎。
 
  症状
 
  1、近端甲下型灰指甲:较少见,多数继发于甲沟炎。先是甲板靠近甲皱裂处(即甲板的近心端)发白,尔后渐渐扩大成斑,最终局部甲板缺失,扩至全甲。此型仅红色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所致。
 
  2、远侧端甲下型灰指甲:初表现为甲的远端(侧缘)甲板面出现不规则的小片白斑,随后变成无光泽的灰斑,并逐渐变为黄棕色直至黑色。不久甲板变质,甲下角质碎屑堆积、甲床增厚。最后甲板变萎缩,偶有出血。此型常由红色、石膏样或絮状表皮癣菌引起。
 
  3、白色表浅型灰指甲:常见于指趾甲。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点或白色1毫米直径大小的斑片,病甲呈脆性而刮落。此型仅由石膏样毛癣菌或霉样菌、镰刀菌及曲菌所致。
 
  4、全甲营养不良型灰指甲:这并不多见,常为以上各型最终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全甲失去光泽、变质、增厚或碎裂、脱落后留下异常增厚的甲床。
 
  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性甲型(或真性念珠菌甲癣)灰指甲:表现为全甲变质、膨起、松脆,表面疣状,凹凸不平。
  6、慢性甲沟炎型灰指甲:表现为外侧甲皱襞及近端甲皱、表皮护膜变质或变棕色。最重要的特点是有甲沟炎存在,甲周皱襞肿胀而没有甲下角化过度,可有少量渗液但从不出脓。此型亦多由念珠菌引起。
 
  7、真菌性甲型灰指甲:表现为脚气浓重(俗称“香港脚”)趾沟腐烂、水疹。
 
  指趾甲变形变色,甲屑镜检真菌阳性,多次培养为同一种或同几种真菌生长,甲病理或溶甲涂片查见真菌可以确诊,有时需与银屑并扁平苔藓、湿疹或斑秃所致的甲病等鉴别。
 
  治愈灰指甲的首要前提就是正确的诊断。手指甲或脚趾甲出现异常并不一定就是灰指甲。许多皮肤病及全身性疾病也会引起甲改变,如银屑病、湿疹、连续性肢端皮炎、雷诺氏症等引起的甲病在症状上与灰指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患者自己往往难以分辨,最重要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是真菌镜检或培养呈阳性。因此,患病后应该立即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可以做一个真菌检验或培养,确诊为灰指甲后,再制订治疗方案。
 
东阳知名皮肤科医院  其实灰指甲并不难治,最重要的是接受正确的治疗。灰指甲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在用药前用小刀刮削松脆的病甲,或将病甲削薄,然后涂5%碘酊或10-30%冰醋酸溶液。这种方法起码要坚持一年才能见效。很多病人往往由于碘的颜色,冰醋酸的气味以及疗程太长而中断治疗。而且指(趾)甲自身的致密结构阻碍了外用药物的渗入,因此单用这些传统的外用药治愈率较低。
 
  预防措施

  1.首先要重视手足癣的防治,纠正“生了足癣不生其他病”的不正确看法。
 
  2.不互借共用生活日用品,如鞋袜、拖鞋,脚盆、擦脚巾等不要与他人合用;这是防止间接感染的关键所在。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勤洗脚、勤换袜,鞋袜经常曝晒,保持干燥。
 
  4.手足多汗的人,可适当用些抑制局部排汗的治疗方法,夏季是手足癣多发期,尤其要注意。
 
  5.搞好环境卫生,不给致病真菌创造生长繁殖的外部环境,如避免住房拥挤、潮湿,注意室内通风换气,被褥常晒,床单、衬衣裤常洗。家庭中灰指甲手足癣患者的日用品,应定期用沸水消毒,不能烫洗的物品用日光曝晒2-3小时消毒。
 
  6.增强机体抵抗致病真菌的能力,如加强体育锻炼,注重营养,对于提高抗病能力都是有利的。
 
  7.患了灰指(趾)甲手足癣,应及早积极认真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及传染他人。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