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坪新华西医院
咨询电话:

华坪新华西医院

首页 >> 华坪新华西医院 >>文章阅读

男性朋友怀疑自己得了梅毒怎么办

 
  梅毒是一个可以治愈和可以预防的疾病,关键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定期复查。”男科治疗医生警示:假如不慎自己得了梅毒或者怀疑自己染了上梅毒,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避免病情恶变。
 
  怀疑自己得了梅毒应该做到一下四点
 
  第一:应该去正规医院做诊治。梅毒不是一个简单的性传播疾病,同时梅毒的确诊也要做一些特殊检查,如暗视野显微镜、血清学化验、脑脊液检查、皮肤活检病理等。男科治疗医生介绍:医生一般需要根据临床分期及化验检查情况决定治疗方案。正规医院都设有皮肤性病科,各种化验检查项目齐全,操作规范,专科医生往往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另外患者隐私也可以得到充分保护。


 
  第二:应该及早就医。早期梅毒虽然对患者造成损害轻,但其传染性较强;晚期梅毒对患者危害最大,尤其是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往往都发生于梅毒感染的15~20年以后。如果早期梅毒没有经过正规的治疗则后果非常严重。另外就是隐性梅毒患者由于不能被及早发现而成为梅毒的重要传染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其他梅毒造成的个人危害和社会危害更大。
 
  第三,应该双方同时进行检查治疗。有病不讳医,夫妻双方中一方得了梅毒,另一方就必须及早去医院检查化验。假如男人在外染了梅毒,瞒着家人继续与女方过夫妻生活,就很可能将疾病传染给女方。而女方最初的梅毒损害大多是发生在宫颈而不在外阴,很容易被忽视而没有察觉出来,这样就可能耽误了病情,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以后男人即便自己治好了病,女方又可以再把病传染给他。
 
  第四,应该定期随访及化验。对梅毒患者来讲,即使经过正规充分的治疗,也要定期去医院随访。一般来说,早期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以后,第1年每3个月去化验血一次,第2年每6个月去化验血一次,第3年的年底再化验血一次,共随访3年;一旦发生血清固定或血清复发,应进一步查找原因,同时积极复治。
 
  梅毒在什么时候染性最强?
 
  医生认为,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传染性最强。
 
  感染梅毒后什么时候发病?
 
  感染梅毒后发病时间不尽相同,因为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梅毒三期的症状:
 
  1、一期梅毒:潜伏期两到四个星期,外生殖器部位会出现暗红色硬肿块 、浅溃疡 ,还会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出现肿大。
 
  2、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一到二个月之后,全身皮肤、粘膜发生对称会出现丘疹、皮疹、斑疹、脓疱疹等。粘膜会出现粘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会比较的强。
 
  3、三期梅毒:主要会出现在感染后两到三年或者是十年,皮肤会出现树胶样肿,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以及主动脉瘤等。
 
  梅毒的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治疗方法以抗炎为主,一期梅毒可以彻底治愈。
 
  1.青霉素治疗:虽用于各期梅毒。800万U日1次静脉滴注,晚间可加用80万U青霉素肌注1次,维持血浆浓度。也可用青霉素的换代产品,安灭菌、凯福隆静点。
 
  2.其他抗生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口服红霉素,或赐福乐信1.5g,日1次静点。
 
  3.定期复查:最初3个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应。以后每3个月查1次,共3次;两年末再复查1次。第1年末查脑脊液1次。如血清反应原为阴性,以后始终为阴性,并无症状再发为治愈。
 
  中医治疗:
 
  治疗则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使邪毒去,元气充,而奏效果。本病的治疗,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在抗生素中,以青霉素为主,宜足量,连续用药,务必彻底。而中医药除一般辅助治疗外,尚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治疗效果。
 
  一、辩证选方
 
  1.疫毒留滞 治法:祛风散血、解毒清火。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5g,黄芩15g,黄柏20g,山栀15g。表证明显加双花、连翘;皮疹出现加生地、马齿苋;热重加水牛角、大黄。
 
  2.秽疮结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瘀散结。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20g,双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黄 15g,犀角 0.6g。 3. 小儿遗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风。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味。升麻5g,鲜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苍术,陈皮,马齿苋,黄柏。
 
  二、专方验方
 
  1.杨梅疮试验方:全虫10个,大蜈蚣10g,双花120g,生大黄120g。清水煎,频服。
 
  2.土茯苓1500g,生黄芪500g,当归400g。先将土茯苓煎汤,取黄花、当归拌匀微炒,干磨为末,蜜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剂当效。
 
  • 快速问答足不出户 了解问题
  • 预约挂号无需排队 免费挂号
  • 医院品牌医院概况 全面了解
  • 来院路线熟悉路线 轻松就诊
热门文选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