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勒流医院
咨询电话:

勒流医院

首页 >> 勒流医院 >>文章阅读

勒流治疗便血

  勒流治疗便血   大便出血是我们最常见的病状之一。很多疾病可以引起便血,总体来讲分为两类:良性疾病(痔(俗称痔疮)、肛裂、炎性肠病等)和恶性肿瘤(直肠癌、结肠癌等),其中痔是引起便血最常见的良性疾病,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是,老百姓常常把便血认为是上火了,痔疮犯了,而不去就医。其实直肠癌诸多临床表现中(便秘、便频、粘液便、大便变形、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便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到了直肠癌患者主诉的80%。
 
  那么痔疮和直肠癌的大便出血各有什么特点呢?
 
  痔的形成简单来讲是由于肛门的血管团曲张所致,由于痔血管团离肛门口很近,甚至就在肛门口,所以会表现在病人便前屏气用力的时候,由于肛门括约肌收缩,挤压血管团破裂,出现滴血,甚至喷血,所以痔的出血的特点是:是新鲜血;便后,肛门括约肌反射性收缩,再次滴血,血是和大便是分步排出的,我们叫便血分离。所以痔疮出血特点是:滴或喷鲜血,便血分离。
 
  而直肠癌的出血是一般是直肠腔内的肿瘤慢性出血,直肠是指距离肛门3-15cm的肠段,所以直肠肿瘤的出血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喷或滴出来的,而是混在大便中,不会是鲜红色,而是暗红,而且肿瘤不只有破溃出血,破溃面还会附有大便,会继发感染,造成炎性渗出物增多,出现粘液,所以直肠癌的便血的特点是:粘液暗红血便,便血混合。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明白痔疮和直肠癌的出血是怎么回事了,但是还是有些紧张呢?。其实,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已位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每天新发病率超过472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便血、便频等直肠癌一些不特异的症状,不要轻易认为是痔疮、肛裂等,有了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接受直肠指诊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直肠癌如果接受了早期诊断和治疗,还是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美国权威资料Seer统计显示:局限性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90%,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70%,又远处转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12%。可见,及时就诊,早期诊断,是直肠癌获得较好治疗的重要因素。
 
  对于40岁以上病人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直肠癌的可能,务必及时就诊:Ⅰ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有肠息肉、腺瘤或癌症病史;大便潜血持续阳性;有粘液血便、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病史等。
 
  孩子便血,使家长十分担心, 便血的成因非常多, 不清楚成因就不能?
 
  我个人的经验是通过病史,和体检,和一些适当的检查很快就能分辨出成因。作为儿外科医生,我觉得一些疾病在某个年龄段较常见, 所以年龄变成了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
 
  年龄的因素
 
  新生儿要考虑到对牛奶的敏感,这种情况有可能有白血球。有腹痛或腹胀的要考虑肠扭转,小肠结肠炎(先天性巨结肠)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肠重复畸形有时也会引致便血。
 
  一岁以下的婴儿常见的是肛裂,便秘引起肛裂,通常在6点或12点的位置。这些裂口往往可以看见,指捡时会引起疼痛。
 
  
 
  勒流治疗便血  一岁左右的孩子要排除肠套叠(B超)。这些孩子会腹痛,呕吐。病历很典型。
 
  两岁以下大量便血的是典型的梅克尔隙室。 年龄小的只是大量便血,而腹痛并不明显。 记得在澳洲见过一个贫血的孩子, 我们开始以为妈妈没有照顾好孩子。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是用核医学的方法,通过同位素标记异位胃黏膜组织 。 梅克尔隙室是在回肠部的小肠,有胃黏膜,产生胃酸,引起溃疡流血。 现今可以用微创的方法用腔镜协助切除。
 
  五岁下的孩子有很多息肉的。有些息肉可以在做指检时摸到。 严重的可以通过结肠镜切除。
 
  十几岁的孩子开始腹痛的在西方一定要考虑到克隆氏病。一些肠道的感染和过敏性肠炎也会发生。
 
  少见的原因: 血管瘤, 紫癜,化疗后肠炎,肿瘤等。
 
  处理方法
 
  在门诊看的便血的孩子多数是已过了新生儿期。 病史要包括家族的肠道肿瘤史,克隆氏病家族史(西方的孩子较多,但近来中国孩子也开始多了)。
 
  体检除了检查是否有贫血外还应检查腹部有无肿物,肝脾是否大。肛裂通常肉眼可以看见。指检的疼痛可能是由于肛裂,指检还可以摸到息肉, 血便等。
  证实有血便很重要。 我们医院有两种检测方法。 一种是便血筛查, 比较便宜, 但特异性不高, 对食物中动物的血也有阳性结果。另一种贵一些, 特异性高,只是对人类的红血球产生阳性,我认为值得用这种试剂。证实血便很重要, 因为血便成因很多, 一些检查有侵入性,及风险。应确诊后认为需要才进行。
 
  具体的检查要看病情, 从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培养,到结肠镜,CT, 腹腔镜, 同位素核医学检查等。
 
  血便的治疗相当简单, 而最重要的是临床的诊断和检查。 这是考验一个医生的知识和经验的挑战。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