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兴国康复医院
咨询电话:

兴国康复医院

首页 >> 兴国康复医院 >>文章阅读

兴国混合痔

 
  兴国混合痔  不少患者只知道痔疮但不知痔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实痔疮也有分类。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其中内痔是最轻的一种,甚至在初期都不会被患者察觉。而混合痔是痔疮中最严重的一种。痔疮的分类是根据其生长的位置而划分的,肛门内有一条分界线,名为齿线。生长在齿线上方的痔,称为内痔。而生长在齿线下方的痔为外痔,如果痔核既在齿线上方,也在齿线下方,那么就称之为混合痔。
 
  兴国康复医院医院医生介绍,混合痔由于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相当于两种痔疮同时发威,所以患上混合痔后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
 
  1.大便带血
 
  患上任何一种类型的痔疮都会出现大便带血,混合痔的初期为血染手纸,而到了中后期在排便中或排便后会出现滴血,重者出现喷血,血色鲜红。如果长期便血会出现贫血、气短、营养不良、头晕、乏力,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2.疼痛
 
  如果由于炎症或血栓形成的混合痔,会产生疼痛,如果痔核出现嵌顿、感染、水肿、坏死,还会发生剧烈的疼痛,重者坐卧不安,夜不能寐、精神倦怠,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引起大出血。
 
  3.排便困难
 
  混合痔的晚期由于痔核不断的增大,脱垂,患者会感觉排便困难。
 
  4.瘙痒
 
  痔核的脱出于收缩会刺激肛门分泌物的增多,而分泌物刺激肛门会引起肛门瘙痒,及其他肛门疾病如肛门湿疹、肛周皮炎,如果肛门有裂口会容易出现肛周感染。
 
  5.引发直肠脱垂

 
  由于混合痔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痔核不断的增大,使得肛门压了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极易引发直肠脱垂。
 
  患上混合痔后,一出现大便带血的症状时就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如果出现肛门有脱垂物后,说明混合痔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那就要及时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兴国康复医院医院是卫生部肛肠病推广疗法“安氏疗法”湖北省独家治疗兴国分中心,对于混合痔的治疗采用内痔注射,外剥痔潜行剥离,在治疗混合痔上为许多混合痔患者解除了痛苦。安氏疗法治愈率高、痛苦小、手术时间短、标本兼治,是肛肠病患者可放心选择的疗法。推荐阅读:重度混合痔的原因是什么
 
   混合痔的危害有哪些:
 
  1、痔核嵌顿
 
  混合痔的一个主要症状是痔核脱出,肛门口有肿物脱出,严重时扯不出塞不进,伴有疼痛症状。脱出于肛门外的痔核,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血仍不断输入使痔核体积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血栓形成,出现痔核变硬、疼痛,难以送回肛门内。传统的看法称“绞窄性内痔”。临床上,血栓性痔疮居多,因而大都伴有疼痛,肿物塞不回肛门时形成“嵌顿痔”。长时间的痔核嵌顿,还会出现下列病理改变:
 
  (1)感染:痔核嵌顿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人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明显等症状,此时感染多局限在肛门局部,假如强力复位,容易使感染扩散,引起粘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肠窝脓肿,若脱落的带菌栓子沿静脉上行,加上抗生素使用不当或未用任何抗菌药物,则会形成门静脉菌血症甚至脓毒血症,亦可形成肝脓肿。
 
  (2)坏死:痔核嵌顿于肛门外,鉴于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使局部代谢产物积聚,进一步加重了肛门局部水肿,加重了痔核的嵌顿,这是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内痔嵌顿日久,必然出现坏死。此时的坏死常局限在痔核的粘膜部分,但亦有侵犯人体其它部分的情况。
 
  2、缺铁性贫血

 
  大便时反复多次的出血,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铁的丧失量很微小,正常成年男子每日铁的丧失量不超过2毫克,而大便便血的病人,若每日失血量超过6~8毫升则丢失铁3~4毫克以上。正常人体男性含铁总量为50毫克/每公斤体重,女性约为35毫克/每公斤体重,若长期大便便血,丢失大量的铁,使体内含铁总量低于正常,能引起缺铁性贫血。但是这一病症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或进展较快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病人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有人认为是细胞内含铁酶缺乏所致。以上这些症状均可通过纠正贫血、治疗混合痔后消失。因此若发现患有混合痔,应尽早治疗,以免出现上述症状,使治疗复杂化。
 
  混合痔晚期会有什么危害:
 
  坏死,感染,都是混合痔的晚期症状。坏死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痔疮嵌顿脱出是起点,病理改变是催生剂,当痔核脱出后,局部代谢产物会随之堆积,时间长了,自然会造成肛门局部水肿,而水肿的最终结果便是坏死。感染并不是孤立发生的,也是痔核嵌顿的附属产物,在痔核脱出肛门以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随着病情的发展,感染也会逐渐扩散,从肛门局部过渡到直肠黏膜。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