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泰友好医院
咨询电话:

新泰友好医院

首页 >> 新泰友好医院 >>文章阅读

新泰治疗月经不调

  新泰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会有什么危害?新泰医院妇科主任称,做月经不调也称内分泌紊乱,就会使激素调节出现障碍,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因此,月经是内分泌状态的一个外在表现,客观反映了内分泌目前的调节状况。女性月经不调会有很大危害,因此女性朋友应引起重视。那么,月经不调会有什么危害呢?
 
  新泰医院主任指出,月经不调的危害有:
 
  1、阴道流血伴白带增多:子宫内膜病变或子宫黏膜下肌瘤伴感染。
 
  2、经间或经后点滴出血:排卵性月经失调或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副反应。
 
  3、性生活后出血:性生活后立即有鲜血出现,应考虑早期宫颈病变、宫颈息肉或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可能。
 
  4、经间期出血:若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15日,历时3~4日,且血量极少时,多为排卵期出血。
  5、周期性不规则阴道出血:多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但应注意排除早期子宫内膜病变。
 
  6、持续性阴道出血:一般多为生殖道恶性肿瘤所致,首先应考虑宫颈 FK1或子宫内膜 FK1的可能。
 
  7、经量增多:月经量80ml或经期延长但周期基本正常,子宫肌瘤,其他如子宫腺肌病、排卵性月经失调、放置宫内节育器均可有经量增多。
 
  月经不调会有哪些危害?很多女性朋友都在月经不调的情况,但大多都不会在意,虽然月经不调会为自己减少麻烦事情,但是到了岁数就会出现有月经不调引起的危害,如女性不孕。那么,月经不调会有哪些危害呢?下面新泰医院主任为大家详细介绍。
 
 新泰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在不同年龄层的危害】
 
  1、30岁左右患有月经不调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松弛、晦暗无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疮不断等不正常现象的女性。女性体内的毒素沉积,不利与子宫和卵巢的排毒,衰老。
 
  2、30-40患有月经不调会出现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乳房下垂、萎缩,老年斑、外阴干燥、性欲减退等女性第二性症明显衰退、减弱者以及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3、40-55岁患有月经不调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精力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4、55岁以上患有月经不调,肾功能大幅下降,卵巢基本萎缩的中老年女性。汗、皮肤潮红等。一般发生在45~52岁之间,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








 
  【女性长期月经不调的危害】
 
  1、失血性贫血
 
  月经不调的危害可由于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急等现象,严重者,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2、导致病情恶化
 
  很多女性月经不调是由某些妇科疾病引起,其中较常见的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
 
  3、导致不孕
 
  月经不调本身不会导致不孕,但是月经不调往往是由妇科疾病引起,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不孕。月经不调很可能就是不孕症的信号。不孕症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月经问题,月经不调往往伴随着不孕症的发生。
 
  4、引发头疼
 
  头痛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就其发病的机率来说,女性要大于男性,这与女性独有的生理特点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与月经有关的头痛,约占女性头痛的20%。
 
 新泰治疗月经不调  引起女性月经不调的不良习惯有哪些?随着对医疗知识的深入了解,许多女性朋友都认为每月月经来访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乱七八糟是由于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引起的,忽略了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造就月经失调的祸首。那么,引起女性月经不调的不良习惯有哪些呢?
 
  新泰医院主任指出,下列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女性月经不调:
 
  1、贪凉
 
  女人天生爱美,即使是在冬天,常常穿得很单薄,属于典型的“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贪靓一族。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2、压力
 
  正值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会抑制脑下垂体的功能,使卵巢不再分泌女性荷尔蒙及不排卵,月经就会开始紊乱。同样,长期的心情压抑、生闷气或情绪不佳,也会影响到月经。
 
  3、便秘
 
  便秘可能会引起女性月经紊乱。直肠内大便过度充盈后,子宫颈会被向前推移,子宫体则向后倾斜。如果长时间反复发生子宫后倾,阔韧带内的静脉就会受压而不畅通,子宫壁会发生充血,并失去弹性。若子宫长久保持在后倾位置,就会发生腰痛、月经紊乱。
 
  4、电磁波
 
  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微波炉、无绳电话、吸尘器……各种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均会产生不同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长期作用于人体会对女性的内分泌和生殖机能产生坏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温馨提示: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在线客服一对一交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全民健康网